Wallpaper-BOYHOOD-be-1366x768

年少時代Boyhood│生命的韌性 創作的耐力

文:楊達敬 評:A+ 10/10分  加入我的粉絲團!!

具生命力的導演,非李察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莫屬。繼1995【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2004【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2013【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三部曲後,李察再次將現實生活中時間的概念與其作品同步結合,從戲中角色、演員,對照觀者自身的成長變化,無限延伸與呼應,【年少時代】如知心好友般的零距離相伴,療癒感動百分百。

boyhood_still06

記得11年前曾問過自己,如果在死之前要挑一部電影作為人生的閉幕片,我當時的選擇是【愛在日落巴黎時】,因李察林克萊特總是能將時間、歲月的流逝,如此從容地輕描淡寫,儘管悵然卻也讓人釋懷。新作【年少時代】亦然,對親情、家庭、青少年成長的著墨,平凡卻深刻動人;片中不只針對青年角色,為人父母者亦有他們的迷惘與修不完的課題,【年少時代】其普世價值,對各年齡層觀者皆有心靈雞湯的作用。

boyhood

這類題材能拍得好的導演,李察並不算是獨一無二,然而李察能超越其他導演的強項,在於他擅用時機、巧思、創意,以及最重要的-耐力。【愛在OOXX時】三部曲戲裡戲外都各相距9年來鋪陳,在【愛在日落巴黎時】之前的2002年,李察再「密謀」拍攝一部男孩從6-18歲的成長歷程,不可思議的是他竟啟用同一演員12年間的轉變作詳實紀錄。電影通常都會有一段密集的拍攝期,很少見到劇組以12年、每年拍攝幾星期來完成作品,難嗎?說實在的倒也不難,但李察就是有過人的耐力,計畫縝密、執行度高,於是造就史上前所未見的【年少時代】,也讓觀者能在2014年底,和李察及他的作品,一同回顧彼此被偷走的那12年,種種回憶湧上心頭,揪啊!

Boyhood Pic 4 

2002夏季開鏡、2013十月殺青,以12年完成2小時45分的史詩作品,筆者向來很怕看超過110分鐘的電影,本片將近3小時我竟不覺得冗長。影片並沒有刻意標明年份,而是在每個轉場突然令觀眾內心驚嘆「啊!孩子長大了、媽媽髮型/體型變了」就像時間悄然走過,你未能輕易察覺。片尾母親面對兒子收拾行李將離家上大學,突然崩潰的大哭:「我知道這一天會到來我意識到我的生活就是這樣,像一個個里程碑,結婚、生子、離婚,想到我們曾……送你姊姊去大學,送你去大學,下一站是什麼?就是我的葬禮!我以為我會有更多的事人終究難逃生命的窠臼,令人心有戚戚焉(哭點)。

mat_6789

本片實在該拿下最佳原著劇本獎,情節看似日常瑣事,但對白卻常對生命議題作討論。不論是片中老爸伊森霍克(Ethan Hawke)自彈自唱的歌曲這樣唱著:「深呼吸、享受旅程,因為抵達和出發同時在進行。」又或者女老師對男孩說:「你會很好的,你有一顆善良的心,跟著它的指引前進。」關於信念、把握當下、無所畏懼,電影傳遞許多正面能量。影片整體演出精彩,特別是派翠西亞雅奎特(Patricia Arquette)飾演的單親媽媽,伊森霍克飾演的瀟灑老爸,都有極精彩的演繹;而男主角埃拉科爾特蘭(Ellar Coltrane)從兒童紮實地演到青少年,好奇導演如何培訓與指引,讓他從本色演出漸漸顯得沉著內斂,了不起。

71df6c9c-adcf-499d-beba-a4539d828a61

片中一段通渠工人受到雇主(派翠西亞雅奎特)的賞識,認為他很聰明應該要去上學的勉勵之詞,多年後兩人巧遇,當年的工人已成為某餐廳的主管,他滿懷感激地說:「信不信由妳!妳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段神來之筆溫暖窩心。在人生旅途中,人們的冷漠疏離,我們是否也願意為陌生人多做些什麼?值得反思。而李察林克萊特的【年少時代】便有這樣強大的影響力,觀後能帶給你滿溢的收穫。

boyhood2_article_story_large

實在好想參加【年少時代】的映後Q&A,這部電影幕後令人格外好奇。關於當初如何選角?劇本如何完成?修改的原因?12年間有否遇到什麼突發狀況?演員體態造型的轉變是刻意還是隨意?童星演了12年對「演技」的想法?片中共同成長的演員們的互動?我想,這已不只是電影,它儼然已是生命,很高興自己曾參與其中,謝謝李察林克萊特、全體演員的貢獻。加入我的粉絲團!!

Gordon 20150111


 

boyhood-richard-linklater-4807

「為何人總說要把握時機?時機永遠都在,時機緊抓住我們,好像總是在現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達敬 Gordon 的頭像
    楊達敬 Gordon

    Gordon高登影想

    楊達敬 Gor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