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The Summer Is Gone
一部電影能拍出一場夢,簡單的《八月》(The Summer Is Gone)一點都不簡單。
由金馬52最佳改編劇本得主《塔洛》(Tharlo)萬瑪才旦(Pema Tseden)監製,來自內蒙古的張大磊(ZHANG Dalei)其編導處女作《八月》一口氣入圍本屆金馬53最佳劇情片、新導演、原著劇本、新演員、攝影、音效等六項大獎,如同金馬50陳哲藝(Anthony Chen)《爸媽不在家》(Ilo Ilo)的入圍氣勢,《八月》在新導演和原著劇本獎項呼聲特別高,如最後也「如法泡製」抱得最佳劇情片也不讓人意外。
就和《爸媽不在家》的導演陳哲藝一樣,《八月》的張大磊其首部劇情長片也選擇取材自童年回憶的自傳故事,兩片背景都是90年代,儘管地域性不同(新加坡/中國西部小城),卻都藉由小男孩(導演自身)的視角看待經濟壓力下家庭狀態的轉變。兩位新導演最大的不同在於陳哲藝的故事脈絡較為清晰,張大磊則強調意境,透過寫實生活瑣事推砌出自身對童年及親人的情懷,於是《八月》的攝影師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和萬瑪才旦《塔洛》一樣選擇以黑白影像呈現、連莊入圍金馬的攝影師-呂松野功不可沒。入圍新演員的孔維一自然真誠活靈活現,但「本色演出」的爭議勢必會被拿來削弱他的得獎機率,另外飾演父親的張晨也勾起觀眾對父執輩的記憶和情感連結。
雖然是編導童年回憶的自傳故事,但透過日常生活細膩刻畫出親子關係及小人物生活處境亦引發多數觀眾共鳴;《八月》的懷舊氣息濃厚,宛如熱天午后睡午覺時做的一場夢,夢裡的自己搭乘時光機回到那回不去的年代、尋覓早已逝去的情感印記,令人傷感莫名卻又流連忘返。而電影最高竿之處,則是從家庭親情延伸至對電影的情懷,是一部獻給電影人與影迷的動人情書,讓人喜出望外。
文│楊達敬 Gordon Yang 20161030
《八月》The Summer Is Gone 2016台北金馬影展入圍影展
2016高登電影獎風向球【華語電影獎】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張大磊
最佳新導演-張大磊
最佳原著劇本-張大磊
最佳男配角-張晨
最佳新演員-孔維一
登燈指數:8/10
留言列表